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那么,如何发挥创新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当中的作用呢?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下苦功。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正日益转向更多地依靠消费、服务业和国内需求,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进步。
如果说以前主要是“铺摊子”,今后则主要是“上台阶”。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重点,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的素质;以大力促进市场竞争为手段,逐步填平各种低效率洼地,使高效要素进得去,低效要素退得出,为高质量发展打牢效率和竞争力基础;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鼓励创新为抓手,充分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作用,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厚植根基、注入动力。
丁一凡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创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比如制造业的升级换代需要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创新,构建开放型经济政策也需要创新。“通过创新,可以快速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并增强经济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形成了跟跑和并跑并存、一些领域领跑的新格局。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科技基础仍然薄弱,尤其在产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分析,当前我国产学研究离深度融合还存在很大差距,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还有很多制度障碍。如科研人才的流动、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等。“这些问题都有赖于通过进一步加强科技体制创新来解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此次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强调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表示,我国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如何破解‘两张皮’问题?这要求科技创新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建立起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有利于实现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万劲波认为。
丁一凡表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个大命题,我国经济发展更像是从“而立”到“不惑”的关口跨越。顺利实现这个跨越,涉及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挥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