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森成为进驻安徽的第一个外资便利店品牌,首家门店将落户合肥。不知这次在合肥,罗森能否复制去年的“南京现象”?
在安徽开店的决策,意味着罗森一边通过授权加盟快速扩大门店数量,一边尝试将选址从城市中心拓展向周边地区,并加速了在内陆地区的布局。业内人士指出,这可能是罗森在中国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实现盈利,打赢日系便利店“大战”的关键一步。
毕竟,同为日资便利店,早在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的罗森,与2004年进入中国、拥有2500多家门店的7-11,及拥有2200多家门店的全家相比,无论是从1400家的门店数量还是盈利能力上来看,都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中国市场困局目前依然难解。
加速布局
事实上,从1996年在上海开出大陆首店以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罗森都以沿海地区为中心布局门店。即便是在2010年进入内陆城市重庆,其也选择了城市核心区域。
然而,2017年底,罗森在距离重庆市中心约100公里的涪陵区开店,这是罗森首次选择在非城市中心开店。据了解,罗森计划一年时间内在涪陵区再开9家店,并将在重庆建立一个集食品生产、销售和运输为一体的网络。
开到涪陵,能让罗森更快获得在周边地区发展的经验。重庆罗森副总经理上野功曾对外表示,这些经验包括,如何从市中心的食品工厂和物流中心进行统一配送商品的物流经验、小城市门店运营经验等,它们有助于罗森抢在竞争对手之前,从点到面控制内陆地区。
目前,中国大约有1400家罗森便利店,罗森计划在2020年门店数量达到3000个。在新“阵地”安徽,罗森计划同时通过直营和加盟两种模式扩张,到2020年开店超过100家。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上海已经成为我国便利店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平均每300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
在这种情况下,业内人士指出,对罗森而言,向内陆地区及城市周边拓展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罗森,另外两家日资便利店巨头7-11和全家也加速了向内陆地区的拓展。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截至2017年11月底,7-11在中国大陆开设的门店数量达2520家,大部分最近开设的门店都集中在中部地区:成都有77家门店,同比增长近30%;重庆门店数量达到46家,增长30%……
全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截至去年年底,全家在中国的门店总数已经超过2200家,其中,大约有一半的门店不在上海。而据其官网显示,全家目前在成都有74家门店,并计划将成都的门店数量增加至85家。
2017年商务部发布的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排名显示,深处内陆的太原、长沙、郑州均击败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短板犹存
然而,业内人士也指出,在国内外便利店的挤压下,罗森在内陆地区的布局并不会很轻松。
毕竟,光是实现盈利,对罗森来说就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罗森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罗森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具体亏损数额和年亏损率不便对外透露。
而业内人士认为,罗森难以实现盈利,与其规模效应不足有关。
“罗森比较强调单店盈利,步子也就相对比较慢。”零售专家胡春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像全家、7-11最初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即使亏损也要开店扩张,在付出亏损十几年的代价,达到一定规模后,才实现盈利。而一旦盈利,后续盈利能力会越来越强。
胡春才认为,便利店行业以量取胜,规模效应非常突出。因为建立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等的成本较高,一般只有门店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以上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越来越小,整体才会开始盈利。
除了门店数量外,零售行业专家李维华指出,罗森和7-11的开店策略差别较大。在同一区域,7-11会一次开多家店,而不是一家,选址则大多在社区或写字楼附近。这些都是罗森做得还不到位的地方。
此外,记者了解到,其它便利店品牌如全家,在上海、成都、广州等地都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和配送中心。而罗森除了在上海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加工中心外,在中国其它地区都是和第三方合作。
“对便利店而言,如果没有鲜食加工中心、配送中心的话,很难在当地取得竞争优势。”胡春才表示,从其它地方配送到目的地的物流成本可能要20%-30%,毛利率会被抵消一大部分。
而对于罗森为何不在上海以外的地区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加工中心,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同样与规模效应有关。毕竟建立工厂的成本比物流配送成本更大,如果门店数量不够多,反而不划算。
中国便利店市场目前正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同时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罗森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同乡”的7-11和全家,伴随着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零售巨头入局,以及新零售、无人技术等带来的行业变革,其面临的中国市场环境将更加复杂棘手。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