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时财经

首页 > 产经 > 正文

消息称滴滴与蚂蚁金服联合出资收购ofo 作价14亿美元

风眼 |【独家】作价14亿美元,ofo终被“贱卖”?  

一再挣扎独立的ofo,又一次因为“卖身”而备受关注。

凤凰网科技从共享单车行业内资深人士处获悉,ofo涉及的收购谈判已经接近尾声,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次是滴滴与蚂蚁金服联合出资收购,作价14亿美元,同时还将另外承担ofo 2亿美元的债务。

该人士进一步透露,目前滴滴和蚂蚁金服已经与ofo签署了框架协议。

对此,凤凰网科技分别向滴滴和ofo两方求证,滴滴方面表示,不发表评论;而ofo内部人士回复凤凰网科技称,“没有的事”。

此前滴滴与ofo已有过多次接触,由于最终都没有达成一致,因此外界对个中细节了解并不多。有共享单车早期投资人士向凤凰网科技透露,此前收购被搁置的原因可能存在于双方对收购价格的分歧,ofo方面并不满意滴滴给出的价格。

不过,巨头对ofo的收购这般一波三折,究竟是创始人戴威的意志还是对身价的坚持?对于滴滴或蚂蚁金服来说,收购ofo又有什么意义?对于共享单车行业巨头的命运走向,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

这一次,ofo的成长迷途或许将迎来终局。

拉锯中危机不断爆发

从2015年夏天北京几所高校里诞生到现在,ofo这辆“单车”已经骑了三年多,顶着中国第一个无桩共享单车平台、中国规模最大共享单车平台等多个头衔,ofo一直是共享单车行业里的明星企业,受到众多巨头和投资机构的青睐。

据凤凰网科技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3月的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到2018年3月E2-1轮8.66亿美元融资,ofo三年来仅公布过确切数字的融资额就已经累计超过21亿美金。值得戴威骄傲的是,在ofo的身后站着阿里巴巴、滴滴、蚂蚁金服、顺为资本、经纬中国等等巨头。

然而,共享单车行业疯狂吸金的同时,很难独自造血盈利的难题悬在众多行业参与者的头上,2017年初开始便不断有中小平台宣布退出市场或停止运营。作为行业领先者的ofo和摩拜一直明争暗斗,但行业地位的争夺让它们对资金输血的依赖越来越重。

在能够实现盈利之前,找到更好的资金来源成了继续前行的必要选择,摩拜卖身美团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与此相关。ofo显然并不愿意被收购,即便是屡次传出存在潜在收购要约,ofo均予以否认。但没办法实现自给自足的ofo,在坚持独立的拉锯过程中,坏消息却像雨点般密集砸来。

在不断爆发的危机当中,最严重的当属资金问题。《财新》报道称,2018年5月,ofo单月成本高达2.5亿元,其中运维成本为1.3亿元,其他费用为1.2亿元,而其账面可用的资金已不超过5亿元。事实上,ofo也在积极试水其他业务缓解现金流紧张,包括信息流业务以及区块链业务,但短期都很难看到成效。

由此可见,如此高昂的成本支出,让此前累计拿到的20多亿美金都显得捉襟见肘,而假如一直无法通过用车或其他方式变现,ofo的资金链情况很可能遭遇危机。

在车辆运维方面,ofo也遇到了一些麻烦。此前,ofo一家智能锁物联网通信服务商向媒体透露,ofo已经超过半年没有支付智能锁通信服务费,服务商将陆续停止业务所涉及的300万辆单车的智能锁服务。这意味着,将有数百万辆ofo共享单车无法正常使用。

“ofo很大一部分单车仍是机械锁,数百万辆智能锁的单车无法正常定位、维护等对ofo影响可能并不大,但由此反映出的不仅是ofo单车服务的问题,还从侧面透露出ofo面临的资金压力。”一位不愿具名的出行领域分析人士对凤凰网科技表示。

与此同时,ofo海外市场业务的不断收缩,也让这个走向20个国家的共享单车平台再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就在刚刚结束的7月,ofo连续宣布退出了澳大利亚市场、德国市场以及大部分。ofo的回应是公司战略决策,优化海外市场运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波退出操作无情的打了ofo此前定下的扩张计划一记耳光。

除了一系列内部危机,ofo也面临来自外部的一些考验。日前,上海共享单车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发布,意见要求禁止在共享单车车辆上设置商业广告,一旦意见确定实施后,ofo将无法在上海投放车身广告。可以说,ofo的一条变现路很可能将被堵死。

进入2018年以来,共享单车行业变化波谲云诡,而ofo的遭遇则更为坎坷,整个行业的趋冷是诱因之一,但ofo自身也正在坚持独立的同时暴露出更多问题。

逃不开的宿命与价值

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的确变幻莫测,从最开始的90天结束战争,到传出ofo与摩拜合并、滴滴对ofo发起收购要约、美团收购摩拜,再到滴滴此次传出收购ofo等一系列事件来看,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合并或收购对头部企业来说,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或者说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

对于现在的ofo来说,“卖身”或许就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杭州街边的ofo共享单车

从ofo自身角度来看,它的处境并不乐观。一方面,ofo除了需要面对上述诸多问题,同时来自行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今年以来,摩拜和哈罗纷纷宣布用车免押金,ofo的竞争优势受到冲击。而且,ofo的单车也出现很多运维难题,在凤凰网科技多次实地走访中发现,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ofo都存在一定数量被损坏、随意丢弃的车辆,日前被报道出来的共享单车坟场则更加触目惊心,坏车的大量出现会进一步牵出维修和运转问题,也会影响可用车辆数量和用户使用,市场规模可能受冲击。

另一方面,ofo管理团队的出走,也给其发展带来很多变数。在5月中旬ofo动员会上,戴威对独立发展仍然信念坚定,“如果你们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无独有偶,据《中国企业家》报道,主管运营的ofo副总裁池文明已于5月离职,同时首席产品官陈为和技术部多名核心人员也都已离开。

虽然无法确定ofo核心人员离职、缩减运维人员与戴威所说的“可以离开”是否直接相关,但现实的情况确是ofo有管理团队出走。故事好看,往往就在于强烈的戏剧冲突,ofo的发展就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从行业发展角度而言,共享单车企业“卖身”也具备一定合理性。从摩拜卖身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个逻辑,就是在互联网领域当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合并或被收购,更符合投资收益的期望,尤其是共享单车行业,被收购似乎是逃不开的选择。

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表示:“通过并购统一思想和解除牵绊,该退出的退出,该继续前进的继续前进,是最合适的方式。相对于增资,收购这个选项对很多股东是有利的,甚至对公司解决问题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在ofo“卖身”与否的问题上,仍然存在ofo以外的“意志”,会成为一个变量因素。

这些问题,让ofo面对的情况越来越严酷,而这些因素无疑会对ofo最终的身价产生影响。上述行业人士认为,投资人的利益,对此次收购将产生较大影响。

虽然ofo曾经誓要战斗到底,也因此让自己的道路一波三折,但这一次,ofo或许很难挣脱被收购的命运。此次,凤凰网科技获得的消息表示,ofo最后的价值可能是在14亿美元。

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体量、活跃用户数量都比较接近的摩拜27亿美元的身价而言,ofo自然会认为自己的价值被低估。但更要紧的是,在与多位出行领域分析人士交流过程中,他们都对凤凰网科技表示,ofo的价值很可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拉锯当中被折损,现在接受收购或许是对的时机。

对的时机可以理解为ofo现在仍然具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对于想要下出行这盘大棋的滴滴或蚂蚁金服意义较大。

对于滴滴来说,出行是它的根本,共享单车是必须要做的一条业务线,这也是滴滴多次投资ofo的原因之一。但由于中间经历曲折,2018年初,滴滴与ofo的关系变得微妙,随后宣布托管小蓝单车以及独立运营青桔单车。可以看到,北京的小蓝大规模“重生”,青桔开通了成都、昆明、无锡等城市,但这并不意味着滴滴开展共享单车业务顺风顺水。

在2017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内的多个一线城市均要求共享单车停止投放和新品牌进入,而这一规定就成了滴滴开展共享单车业务最大掣肘。这正是ofo的价值所在,目前ofo开通了几乎国内所有一二线城市的单车服务,而且取得了较大的市场占位。

此外,ofo在用户规模上仍然占据行业领先优势。根据Trustdata数据显示,2018年6月ofo月活跃用户量达到917万,排在行业第一位,摩拜月活跃用户数为870万排在第二位。Trustdata方面认为,共享单车行业双寡头竞争格局仍将继续保持。可以说,单车数量和用户规模,成了ofo的两大谈判砝码。

虽然ofo已是难题缠身,看起来接受收购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甚至让摸爬滚打数十载的投资人都摸不清套路,但加之戴威此前对收购以及合并一贯的抗拒态度,仍然会让ofo的前路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同样,“卖身”也要趁早,太晚的话,得到的价值可能也会受损。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