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稚,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乡规划理事会副监事长,1985年以来参与并主持大量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和前沿创新型项目,形成一套专门处理综合性、政策性极强的跨行业领域规划设计和研究方法。
尹稚院长参加“2022城市与建筑‘双化融合’高峰论坛”,并进行《对双化融合的思考——从国土空间到城乡融合》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部内容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绿色化跟数字化相互融合,来推进中国的城乡建设和整体的城乡发展。今天跟大家探讨的题目是对双化融合的思考,从国土空间到城乡融合,因为大家都知道我是做城市规划出身的,这些年主要转向智库建设和智库发展,探讨新型城镇化跟城乡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从几个角度来谈双化融合的问题。
一、依靠双化融合践行两山理论
第一个视角就是依靠双化融合来践行我们在生态文明时代的两山理论。习总书记谈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我们面对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把“绿水青山”真的变成“金山银山”,或者说在保住“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如何建设更多的“金山银山”?
从这个视角来看,其实两山理论本质上是对安全与发展之间均衡关系的一个战略指导思想。“绿水青山”本身代表着一系列的安全概念,其中最核心的是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这几年来,我们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超高速发展以后,无论从中央政策制定,还是从大众的心理感受,普遍担心的也正是这两个安全问题:一方面是生态安全如何可以得到永久的保障,另一方面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它的粮食安全未来的前景如何?这些安全与我们是否能够留得住“绿水青山”,留得住适合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简单地守住“绿水青山”,并不能解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金山银山”,这就涉及到城乡发展和产业发展如何能够进一步提升质量、能够上一个台阶。那么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大家会看到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国土规划层面和国土空间发展层面主要聚焦在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层面,这正是两山理论在国土空间尺度上的一种实践。
主体功能区规划之间的协同关系,表现为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均衡。城市建成区、农业生产区和生态保育区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如何建立起对接既是达成绿色化发展目标的一个必然要求,同时也有赖于数字化的支撑。
正是通过这样的两化支撑和目标引领,我们才能够平衡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既实现城乡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同时实现生态和农业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才有可能通过两化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区、农业生产区和生态保育区衔接起来,实现有效的利益连接和利益对接。
举个例子,来看看以最宏观的数字化分析如何支撑国家的宏观决策,应当说在这一版的国土空间,在全国尺度的方案研究当中,其实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数字化利用。通过大量的社会经济数据的采集和自然环境的数据的采集,形成了若干能够联系起农业生产区、城市建设区和生态保育区彼此关系的数理模型。通过对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利用等等不同的管控差异为主线,来设定不同的情景。通过这种模拟反映出生态保育区、农业生产区和城市建设区之间具备比较强的耦合相关性,不同的主体功能区之间其实是存在着密切联系的。
那么这套模拟最终证明了什么?它证明即使我们国家在严格约束生态和水资源的条件下,在保障中国人能够把粮食安全牢牢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的情况下,我们全国城镇能够达到的建设规模和人口结构的分布状态,是足以应对我们未来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在这样一个数字化为绿色化提供精准施策支撑的大背景下,在承载力的约束下,人、空间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国土空间的未来究竟是多赢还是零和博弈?是均衡化还是极化?这其实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单纯的从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以二三产业为发展主要动力所形成的GDP来看,很多人认为人口一定会极化,但是如果加入了生态保育功能、生态利用功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那么人口就会走向均衡化。对于大家普遍关注的东北地区的人口减少问题,显然如果我们只是把焦点聚焦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或者说简单地用GDP的增长来衡量这个问题的话,也许会得出进一步人口减少的结论。但是,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保育屏障,对整体国家的生态安全价值非常之重要;同时东北地区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对于黑土地的有效利用,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性进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当超越简单的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支撑的GDP来论英雄的时候,这个地区的人口其实在未来还具备显著增长的可能性,不会是一个持续下降的态势。通过不同的情景分析,你会看到人、空间,以及把生态产品提供和农业产品提供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生产环节的时候,会有全然不一样的预测结论,通过这种综合的承载力条件的判断和约束前提的判断,可以为我们国家更为均衡的绿色化发展提供施策保障。
显然,在这样一个分析背景下,未来可能就不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多赢的状态,不是一种我们想象当中的进一步极化过程,而是逐渐会走向一个人口和经济动力分布更为均衡的发展过程。从这个视角来看,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双化融合,也是区域协同和主体功能协同发展、建立联系,促进需求创新和生态产品供应,最终走向多赢和均衡化未来的一个关键手段。数字化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充分利用各领域数据,通过海量数据的综合应用优化来提升生产过程的效率,提高效能,降低排放,数字化为绿色发展中的各种连通性、高效性以及施策的精准性提供进一步全链条的支持。
而绿色化是通过真实的物理世界的联通加上虚拟世界的联通,结合生产的高效性,和施策的精准性来达成目标。我们这三大主要功能分区,有些个是需求和创新的源头,而有些是生态产品供应的源头。在这样一个双化驱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实现过程和手段的进一步联系和对接,走向一个多赢的和均衡的未来。
二、依靠双化融合推进城市和产业的双碳战略实施
那么第二个议题来聊一聊城市与产业资源整合当中的双化融合。依靠双化融合,如何来推进城市和产业的双碳战略实施?应当讲数字化是城市化中工业、交通、建筑等主要的排放部门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它是通过对资源整合、流通整合以及城市能够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保障系统的重组。在此过程中,双碳是目标,是绿色化的核心,而数字化是强有力的支撑。
举几个例子,比如讲这些年我们做的产业图谱研究,这是对我们国家产业经济运行评价和双碳战略部署双向重要的依据。它不仅仅深入分析了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和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而且进一步分析了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态,更有利于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而它的整个工作基础是一个数字化的产业图谱数据库和背后的一系列的以数理模型为支撑的决策分析系统的支持。那么深入到中微观尺度来讲,这套图谱不仅仅可以对全国的产业发展和低碳战略提供指导作用,同时对地市一级的产业如何实现绿色化的转型,如何通过数字化来实现过程上的监控和过程化的干预,案例是一个针对榆林市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的大数据平台。企业如何去匹配资金、匹配土地资源、匹配适应的技术,并通过数字化来引导城市资源,向特定的产业部门实现高效的实际运行状态,根据碳排放来重新调整公交和绿色出行的补贴政策。现在的这套补贴模型是用来补车辆补线路的,能不能够将来转向补行为?这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深度介入,以及数字化分析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才能够使得这个领域的低碳化不仅仅有关于设施、线路,有关于设备的水平和设备的碳排放,而真正跟每一个市民的具体行为有关,只有让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跟他的收益有直接关系的时候,低碳战略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三、依靠双化融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第三个议题是双化融合视角下城乡融合的含义和目的。这些年来大量的贫困县之所以能够脱贫,边远山区的乡村振兴之所以能有比较大的进展,离不开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双化融合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深化了“融合”的本质含义,这个含义聚焦于城乡关系中的信息交流、能量交流和物质交流。很显然信息交流是实现后两个交流的基本源头,最终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绿色化、数字化的触媒作用,来达成城乡的统一市场。
如果没有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换,我们所有的边远县城和边远乡村,就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它们可能有非常好的、有独特价值的生态产品和农业产品,但是如果没有信息的交换,城乡之间的基本物流系统的建立,也就失去了这些产品的价值和含义。正是由于信息交换带来了真实的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的可能性,最终这种交换也使得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低碳、更加绿色,使得城乡之间能够建立起更为互补的利益关系,使得农村能够从城市的消费和城市的发展当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当然我们终极的理想就是一个统一大市场的建成。城乡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其实是通过“流空间”和“流通道”的建立来实现要素流动,促进原本被隔离的城乡一体化的二元结构向统一的一元结构实现转化,达到城乡之间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维度的等值化。那么“流空间”和“流通道”的建立,更多依赖数字化的进程,最终我们要实现人口融合、空间融合、社会融合和环境融合。
在这样一个融合的过程当中,绿色化始终是它的整体目标,而数字化是他最为可靠的支撑手段,而城乡之间的“流空间”实际上是实体的人流、物流、能源流的刚性设施空间的建设和数字化调控所实现的虚拟空间建设的高度结合,而“流通道”其实也覆盖了我们真实的物理世界和虚拟化的网络化世界进程,数字化引领绿色化,绿色化反过头来又带动数字化,双化协同发展。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数字化通过揭示发展中时空关系、资源关系、能源关系当中的普遍现象,为绿色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是创新“新奇性”的触媒。绿色化作为一个目标,也反过来催生了大量的应用情景,倒逼跨界的技术整合。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数字化为绿色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绿色化的目标底线要求,也不断地产生动态化、始终向前看的应用前景,不断地通过情景迭代来倒逼技术整合方案的迭代,这是一个持续的正向循环过程。而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会深刻地改变中国的城乡融合、未来的城乡一体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路径和场景。
本文允许转载,转载时需注明出处:全时财经 - http://www.infoall.cn/chanjing/20220805/74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