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时财经

首页 > 基金 > 正文

增资潮涌基金子公司转型上演“生死时速”

  随着监管趋严,曾经以“万能牌照”自居的基金子公司正面临资本金不足、规模缩水和转型艰难的三大难题。

  当牌照红利消失后,此前体量巨大的通道业务已接近“去化”完毕的状态,但新业务的开拓尚处于起步阶段。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基金子公司面临的转型难度与当初创业时一样艰辛。尤其是当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时代来临,和其他金融同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何在一片红海中杀出重围,考验着基金子公司从业者的能力与眼光。

  基金子公司掀起增资潮

  2016年末,“史上最严新规”对基金子公司祭出净资本约束。随着18个月过渡期的临近,基金子公司出现了一波增资潮。

  2016年12月15日,证监会《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下称“监管新规”)开始施行,此前基金子公司快速扩张的步伐戛然而止。

  遵循监管新规的规定,基金子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不得低于负债的20%,调整后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这意味着,新的监管政策从风险管理着手,最关注的是净资本约束这一重点。

  查阅基金子公司的相关工商资料可见,最初注册成立时,由于监管并不要求开展业务要与资本金挂钩,彼时大部分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大约在2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对于迅速膨胀的业务规模而言,这一注册资本显然不足。

  记者梳理证监会公布的79家基金子公司最新注册资本情况发现,为了达到监管新规的要求,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基金子公司选择增资。截至12月13日,已有48家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达到1亿元以上,占整体的60.76%。其中,工银瑞信投管和建信资本公司遥遥领先,注册资本在今年二季度都被大股东增资了10亿元以上,目前分别为12亿元和10.5亿元。位列第三的是易方达资产,其资本金规模达10亿元。

  进入四季度以来,基金子公司的增资潮更是此起彼伏。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自10月起,截至目前已经有15家基金子公司进行增资,而且不乏许多大手笔的增资举措。比如,易方达资产在11月一举增资8.8亿元,使其注册资本金从1.2亿元变成10亿元。10月,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

  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基金子公司只有找到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才能成为有持续竞争力的资产管理公司。而基金子公司最根本的发展之路是,立足产融结合、股债结合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生态,发挥“金融联姻”效应,整合平台资源,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原标题:增资潮涌基金子公司转型上演“生死时速”)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