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时财经

首页 > 基金 > 正文

高管频换 经理1拖31 银河基金如何弥补人才短板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现象正逐渐在公募界减少。

今年以来,国内一家老牌基金公司银河基金总计发布了17份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对旗下9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做出人事变动调整,而变动的人员都来自公司内部。此前,银河基金曾一年间离职了6位基金经理,对旗下众多基金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而为了达到业绩和规模的稳定增长,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更倾向于从内部挖掘人才,基金经理的内部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捉摸不透的“带新人”模式

“老人带新人”是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内几家大公司95%的基金经理是内部直接培养。银河基金虽然也想重视这种内部培养新人的方式,但人才现状依旧捉襟见肘。目前银河基金共有93只基金,15位基金经理,任职时长在5年以上的基金经理手里至少管理着9只以上基金,其中基金经理韩晶旗下共管理31只基金。

《国际金融报》记者从银河基金今年发布的7只基金经理变更公告中发现,银河银富货币、银河强化债券、银河钱包货币3只基金均新增了1位基金经理张沛,张沛自今年2月2日开始参与管理银河基金旗下5只基金。其中银河银富货币A、B和银河钱包货币A、B均由同样是新人,且只有1年零94天任职经验的刘铭带领其一同管理。

此外,于今年2月宣布基金经理变更的银河君盛混合A,目前是一“大”带两“小”,该只基金成立之初便由“老手”韩晶带领新人共同管理,期间频频更换新人,最多的时候由4人共同管理。而截至去年年底,银河君盛混合A规模仅为0.04亿元,面临清盘风险。不由得让人想问:这种让新人练手的方式真的有利于基金业绩的增长吗?

恒丰泰石总经理韩玮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内部培养基金经理的劣势在于:第一,培养周期长,一般培养一个合格的基金经理,除去做研究至少要实际投资五年以上。这么长的培养周期难以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第二,基金经理的选材、培养本身都是非常专业、要求很高的难题,不少公司根本不具备内部培养基金经理的能力、机制和环境,提出这种战略只是一厢情愿地纸上谈兵。

人员变动频繁引发业绩下滑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会对基金公司的投资管理体系带来不利影响,大概率会引起基金业绩的下滑。

银河基金的业绩就因投研团队的人事变动,受到了一定影响。《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到,银河基金3年来共有7位基金经理离职,其中包括前银河股票投资部副总监成胜和基金经理徐小勇。

成胜此前管理的银河主题策略混合累计任职回报达475%,同类排名第3,该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为张杨,累计任职回报达15.37%,同类排名827名。徐小勇此前管理的银河灵活配置混合A,累计任职回报达172.40%,同类排名第5,该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为祝建辉,累计任职回报达3.96%,同类排名730名。而成胜和张杨此前管理的其他基金,在更换了其他基金经理接手之后,业绩也在同类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除了基金经理的相继离开,银河基金董事长一职也不稳定。银河基金去年12月9日发布公告称,原董事长许国平因个人原因离任,新任董事长为刘立达,而这已经是银河基金在近6年更换的第3任董事长了。

规模增长过度依赖货基

内部岗位变动频繁,银河基金的规模增长也开始变得不太明朗。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银河基金总规模为792.45亿元,较2016年的657.53亿元增长近134亿元,而其中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增长达131亿元。由此可见,银河基金去年一年的基金规模增长主要来源于货币基金,而随着年底监管对货基规模的严加看管,货基冲规模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

银河基金旗下共有73只权益类基金,总规模仅207亿元,而旗下权益类基金银河(300619)君盛混合、银河消费驱动混合、银河智造混合规模分别为0.04亿元,0.59亿元,0.89亿元,正面临着被清盘的风险。

一方面受困于人才流失严重,公司内部人事变动频频,另一方面规模增长过度依赖货基,多只基金面临清盘的风险,银河基金如何调整应对?是否会更加重视对基金经理的内部培养?《国际金融报》记者曾向银河基金相关负责人了解详情,但截止发稿,本报未收到任何回复。

基金公司越来越重视内部人才培养

近年来,公募界一时多少英雄豪杰,皆因激烈的竞争和利益的诱惑,纷纷转向私募或其他机构。沉浮间,众多明星基金经理的光辉事迹也被封存在了激烈的公募历史长河中。

明星基金经理的离开,显然会影响到一家基金公司的整体业绩和日常工作调整,对此,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注重到内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截至3月13日,易方达、招商和广发这3家基金公司分别有42位、40位、39位基金经理,每家至少有35位是来自内部培养,现任基金经理来自内部培养的比例分别高达95%。

韩玮认为,“基金经理内部培养的优势有三点:第一,内部培养的基金经理与交易、研究、投资、风控等团队经过长期磨合,工作效率更高、合作更好;第二,内部培养的基金经理与投研领导和公司高管相互信任程度高,因此在投资运气不佳时,可以获得公司更大的容错程度和更长的容错时期;第三,内部培养的基金经理一般对公司忠诚度略高一些”。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