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整体回暖,但信用债违约风险事件也层出不穷,继“14富贵鸟”发生实质违约后 ,5月以来,“11凯迪MTN1”、“15中安消(600654,股吧)”、盾安公司债等相继发生违约,且发债主体多为上市公司,这背后也牵累了中融基金、华商基金、泓德基金等多家公司不幸中枪踩雷,日前,国海富兰克林与券商机构的纠纷传闻,更是将公募踩雷违约债风险的关注度推向高潮。然而,在哀叹公募基金不幸的同时,基金公司过于依赖外部评级机构、内部对信用债风险把控能力的缺失也暴露出来,在打破刚兑的基调下,公募基金如何避开违约债雷区也值得探讨。
华商中融踩雷违约债
今年以来,债券信用违约事件频发,5月7日,上市公司凯迪生态公告称,“11凯迪MTN1”无法按时兑付本金构成实质性违约,引发业内各界关注。
“11凯迪MTN1”违约背后,季报中重仓持有的华商基金也产生连锁反应,净值出现大幅回落。
从基金一季报来看,截至3月底,华商双债丰利基金持仓11凯迪MTN1市值3981.6万元,占净值的比例为6.49%,是华商双债丰利债券持仓中第五大重仓债券。5月7日,华商双债丰利债券A单日净值下跌3.99%。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不是华商旗下债基今年首次踩雷净值受损。3月1日,华商双债丰利第一大重仓债券“15华信债”大跌32.65%。据悉,该债券的暴跌源于市场曝出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叶简明被调查的消息,公司发行并上市的公司债“15华信债”于3月1日起停牌。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华商双债丰利债券持有“15华信债”的仓位比例达到24.18%。恐受接连踩雷“15华信债”暴跌和“11凯迪MTN1”违约的双重影响,今年以来该基金也出现大幅亏损。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华商双债丰利债券A、华商双债丰利C年内分别大跌19.84%、20.13%。
值得一提的是,5月7日,中债估值还下调16凯迪02、16凯迪03以及11凯迪债的日间估价全价,降幅在37%-43%之间。因此,2017年报中曾持有上述凯迪生态相关的债券基金也或多或少受到牵连,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近期市场传出的国海富林基金与机构客户之间的“口水战”事件。
5月10日,网络曝出某中信证券(600030,股吧)资管人士在微信朋友圈指责国海富兰克林基金不遵循投资策略,组合中“偷”配了一只即将违约的债券,而出现违约风险之后又阻止中信资管方面赎回,并随即下调了基金估值。市场分析人士预测,上述消息中所指的违约债便是“16凯迪02”。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旗下国富新增长混合A 2017年年报显示,该基金前五大债券持仓第一席即为“16凯迪02”,持有13万张,当时的公允价值为1252万元。虽然其在今年一季报的前五大债券持仓中并没有出现,但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国富新增长混合在5月8日净值猛然大跌5.22%,有市场人士推断出这只基金在一季度减仓了“16凯迪02”,但并未完全清仓。
对于市场违约债负面传闻,国海富兰克林也发表声明称,“发现市场上有个别人散布公司及旗下基金的不实言论,恶意中伤公司形象和声誉。公司一贯守法合规经营,所有基金产品均按照基金合同开展投资运作,保护所有投资者权益。已委托律师对发布、散播不实言论者采取法律措施”。
另外,受富贵鸟公司债暴跌影响,中融基金旗下中长期纯债产品中融融丰纯债A、C份额收益率分别亏损47.96%、39.15%。同样陷入盾安公司债危机的还有泓德基金,泓德基金近期公告称,将对旗下债券基金持有的16盾安MTN001进行估值调整,调整后的估值价格为50.2998元/张。数据显示,16盾安MTN001中票5月7日的中债估值净价报95.396元,这也意味着基金公司将该中票估值下调了47.27%。
依赖外部评级风控缺失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接连踩雷违约债券的情况,也让投资者对管理人的投研和风控能力提出质疑,对于公募基金市场而言也是诚惶诚恐,违约债券仿佛成为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多家基金公司纷纷“中招”,也值得行业反思。
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坦言,“触雷违约债的基金公司或与自身过于激进的投资模式以及过分依赖外部机构给出的债券评级不无关系。通常风控把握严谨的基金公司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较为准确和严格的内部债券评级模型,因为市场上外部机构给出的债券评级很多都是失真的,如果仅依靠外部评级机构给出的债券评级,这样非常影响基金公司对债券优质与否标准的判断,自然容易出现踩雷风险”。
大泰金石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骅也指出,公募基金频频踩雷也有本身过度依赖评级的原因,但是今年债券违约事件跟以往不同的是,一些财务情况较好、评级较高的上市公司也出现在了此次违约潮中,也使得部分违约具有突发性,超出了市场预期。另外,部分公募基金踩雷可能是因为有些基金可能存在通道业务下,客户干预投资决策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机构金主的话语权较大,基金公司处于弱势地位,对产品的投向、投资策略并不占主动决策权。
上述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称,最近信用债违约成潮,暴露出的是不少基金公司粗放式信用研究模式出现不适性,目前已有部分公司开始转变这种模式。
专业的基金管理人也是不可避免踩雷的。“没有规避掉违约债券既有投研、风控方面没有把好关的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宏观大环境、发债主体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原因。”盈码基金研究员杨晓晴补充道。
事实上,在打破刚兑下债券违约常态化后,今年以来,债券信用违约事件频发,“四川煤炭”、“大连机床”、“丹东港”、“富贵鸟”等债券违约事件轮番上演,民企、国企、央企纷纷卷入其中,截至目前,2018年以来市场上已有20只债券违约,共涉及9个发行人,合计债券余额168.54亿元,部分重仓基金业绩亏损严重。
投资者如何避开踩雷基
东方红配置精选基金经理徐觅认为,防范信用风险依然是今年信用债投资的主旋律。一方面,严监管之下,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对表外杠杆高、资质较差的企业来说,再融资压力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在打破刚兑的大背景下,债券投资者信用风险偏好将继续下行,未来信用事件发生概率增加。
在债券市场违约常态化的背景下,公募基金如何避开违约债雷区成为当务之急。王骅认为,基金公司需要再加强信用基础研究工作,对行业和主体要有长期密切的跟踪,并以跟踪调研为研究核心,关注估值风险与机会,可以避免踩踏信用债违约问题。此外,监管层去年就开始规范委外定制基金,还需要限制机构客户通过公募通道影响投资决策。
国金基金认为,基金公司应坚持独立客观研究,建立了多行业的内部信用评级模型,通过资深研究员研判形成内部信用研究结论,据此构建了多层次的信用债备选库,并结合市场表现构建起具有不同策略特征的债券风格库,从风险防范和收益贡献两个维度全面支持公司信用债投资。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买到踩雷违约债的基金,也是非常不幸的,面临真金白银的亏损,多数会选择赎回。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有少数基金公司在踩雷违约债出现净值受损后,会通过自掏腰包的方式弥补,但在打破刚兑的监管背景下,这种做法已再无可能。杨晓晴建议投资者选基金时,一不购买机构占比过高的债券基金,二不购买持债集中度过高的基金,三则尽量选择在固收领域相对有名的基金公司。
有券商人士也为投资者分析总结了近期踩雷违约债基金的三大特点,分别是规模较小、单债持仓比例过高、买了民营过剩产能或经济不好地区的债券。数据显示,亏损较多的踩雷债基规模大多在1亿元以下,或者低于5000万元。债券持仓上单债持仓比例过高容易导致投资不够分散,业绩不好规模又比较小的情况下,净值跌幅会更大。持债品种上,通常机构都会刻意避开私募债、民营债、过剩产能债等。
不过,王骅也指出,目前信用债违约对债券型基金整体业绩影响并不大。一方面,这是因为目前信用债违约的体量有限,主要配置低风险的利率债、国债和金融债;信用债配置上只选AAA级的债券,不仅会参考外部评级机构的评选,也会严格内部债券评级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债券型基金对风控较为重视,信用债的个券配置开始分散,单个债券违约对净值的影响不明显。在强监管下虽然短期仍有踩雷的可能,但是长远来看随着风控水平的提高,公募基金踩雷的情况也会有明显改观。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