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子公司的日子不好过了。”这已经成为近年来资管行业内的共识。伴随资管新规的出台,资管新规也为基金子公司提供了新的思路,或是明确了之前的转型选择。基金子公司对未来出路的探索仍在继续。
每经记者 左越 每经编辑 叶峰
“基金子公司的日子不好过了。”这已经成为近年来资管行业内的共识。不过,作为基金公司非公募业务的重要组成,大概没有哪家基金子公司是等到资管新规出台之后才开始转型谋变的。
事实上,自几年前监管层对基金子公司去通道等要求不断强化,基金子公司就已经开始转型,拓展新业务领域。甚至在更早之前,一些基金子公司就已经“未雨绸缪”,率先在ABS等业务领域布局。不过,布局新领域的基金子公司不少,但真正成功转型的却并不多。
伴随资管新规的出台,资管新规也为基金子公司提供了新的思路,或是明确了之前的转型选择。基金子公司对未来出路的探索仍在继续。
现状:业务进一步受限 规模连续缩水
资管新规中要求资管机构回归资管本源、严控通道业务、禁止多层嵌套之后,基金子公司的投资范围缩小,业务进一步受到限制。这对基金子公司的既有生态已经是一种打破。
一位沪上基金子公司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到,在资管新规之前,基金子公司已经经历了一轮清理。2016年~2017年当中,八条底线等政策已经在强化对基金子公司的监管。资管新规与监管层此前的监管思路也是一致的。在这个前提背景下,资管新规对基金子公司新的影响相对有限。
具体到基金子公司的业务上,“资管新规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基金子公司的一些业务无法进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要求消除多层嵌套,之前银行端不能直投,对通道有需求,基金子公司承接了大量的通道业务,但现在多层嵌套不能做之后,子公司业务上直接受到了影响。”
实际上,资管新规也是近年来监管层对基金子公司监管态度一以贯之的延续。此前,《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对子公司净资本、非标、通道业务的业务要求和监管要求就在提高。彼时,基金子公司必须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关于净资本的约束。
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基金子公司的日子不好过了”是不少人的共识。一些专业人才在这一两年中也选择离开基金子公司去往其他资管机构。
一个鲜明体现就是基金子公司专户管理规模的连续下降。按照季度数据来看,基金子公司专户管理规模在2016年第三季度末尚在11万亿元以上,但规模数据也就此开始连续缩水。2016年底,基金子公司专户管理规模减少为10.5万亿元,2017年6月底降至9万亿元以下,而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5月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基金公司子公司专户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为6.82万亿元。也就是说,在2016年第四季度到2018年第一季度的一年半时间里,基金公司子公司专户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下降了4.33万亿元,降幅超过35%。
虽然资管新规出台后的最新规模数据尚不得而知,但基金子公司再也无法通过通道业务获得规模的快速递增,已是不争的事实。
新规后:投顾平台取代做通道 转型仍以ABS为主
“通道业务被严管之后,子公司业务发展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基金子公司的应对之道就是要提高主动管理能力。”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配合基金母公司的研究优势、客户优势向主动管理方面转型。
对于基金子公司来说,“专注某一个业务领域,做出特色,就可能是个突破的点。”比如资产证券化业务和reits,虽然现在真正的reits距离落地还有一定时间,但如果相应的政策配套之后,很可能可以成为基金子公司重点发展的方向。
在新的环境形势下,基金子公司也走上了各自的转型之路。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向记者提到,和母公司不太一样,各家基金子公司风格和资源的区别比较大,所以各自在充分整合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样的转型之路,虽然并不是从资管新规出台才开始,但显然资管新规使得基金子公司的转型意愿更坚定,转型方向也更明确。
实际上,资管新规出台后,行业内关于基金子公司新业务拓展的讨论并不少。资管新规当中明确提及,“金融机构可以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受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机构作为投资顾问”。一位业内人士就向记者提到,基金子公司未来可以开展投顾平台业务,取代现有的通道业务模式。投顾平台业务与现有通道业务的区别在于,现有通道业务中基金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而投顾平台业务模式中基金要主动选择高水平投资顾问、销售产品、进行风险管理,投顾平台业务是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帮助投资者理财,而不像现有通道业务那样纯粹是为了拿通道费。
虽然看似有很多选择,但ABS业务仍然成为了不少基金子公司业务转型的首选。前述基金子公司人士就提到,其公司团队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就已经布局三年多了,最近都在忙着做交易所ABS。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提到,虽然从牌照看基金子公司能做很多业务,但实际上能做的仍然比较有限。所以在选择新的业务领域时,不少基金子公司选择了ABS等较为创新的业务方向。
不过,一位沪上基金子公司人士坦言,不少基金子公司都在布局ABS,但转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
起码从目前来看,券商仍然占据了ABS业务的大半江山。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在1125只出具备案确认函的产品中,管理人为证券公司的71家,基金子公司47家,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主力发行机构仍为证券公司。无论从发行规模还是存续规模来统计,证券公司的产品规模都超过80%。
对标:资管机构面临相似挑战 基金子公司不占优势
资管新规出台后,基金子公司在资管领域的对标仍然是券商资管、信托等资管机构,“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变化”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通道业务受到严控之后,非银金融机构大多都要面对通道业务承压,银行资金来源受限的影响。从整体环境上,资管机构面临的挑战有类似之处。一位信托业总经理就向记者提到,“针对具体业务的发展仍是市场倒逼机制,你不转型,市场逼着你转。”对于信托行业而言,提高主动管理能力也是唯一的出路。
不过,从基金子公司目前选择的转型领域来看,与券商、信托等其他资管机构相比有时并不占明显优势。上述采访者也向记者提到,以传统的类信托业务为例,基金子公司尤其是与资本雄厚的信托公司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人员经验也比较薄弱。而从ABS业务来看,“实际对子公司来说这个业务的性价比较低,现在竞争又比较激烈,导致项目费用较低。而且按照新的监管规定,做内控、投后管理等需要的人员团队配备要求很高,大家有个共识是,(基金子公司做ABS)压力也是比较大的。”
一位券商资管人士也向记者提到,相对来说,券商服务企业的手段更多,可以为企业提供的项目也更多,在承揽项目时比较有优势。但一些基金子公司如果有强大的母公司资源的话,或者有很强的资金支持,可以吸引客户,那也是其优势所在。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