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麦穗 广州报道
根据银监会资本新规过渡期安排,到2018年底,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9.5%和8.5%,其他银行在这个基础上分别少一个百分点。
随着新规“倒计时”的钟声敲响,银行开始各种“花样”补血。
融资成本抬升
可转债成开年上市银行补血的“重头戏”。
证监会网站近日披露,发审委于3月5日召开发行审核工作会议,审核江苏吴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吴江银行”)发行可转债的申请。吴江银行于2017年8月披露了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公告,拟公开发行可转债合计不超过25亿元,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独立财务顾问为华泰联合证券。
江苏银行2月2日晚间公告,拟公开发行可转债,募资总额不超过20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在可转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补充公司核心一级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
根据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无锡银行、江阴银行和常熟银行的可转债完成发行,分别募资30亿元、20亿元和30亿元。
二级资本债,也是非上市银行非常重要的“补血”途径。展恒财富分析师李晓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般来讲,我国银行补充资本的手段包括:发行优先股(可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定增、配股、二级资本债(可补充二级资本)等。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由于其不是上市企业,且资本补充渠道较少,所以二级资本债是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手段。今年以来,银行已经发行二级资本债126.5亿。
不过由于银行扎堆发债,发债成本在今年有所上升。李晓芳表示, 2017年的平均发行利率为5.11%,按照规模的加权平均成本为4.67%,且在2017年发债成本也呈现出明显的前低后高之势;2018年发债成本出现提升,其中三峡银行以6%的利率发行10亿元,创2016年以来的最高发债成本。另外也有4家银行发债成本高达6%,其发行日期都在2017年四季度,主体均为农商行,发债规模都相对较少。可以看出,农商行面临着更高的资本考核。
相比发债这些“小补”,IPO才是“大补”。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除今年刚刚上市的成都银行之外,还有17家银行正在排队。
证监会官网最新信息显示,目前沪深两市共有15家银行在A股IPO正常排队名单中。其中,处于“预先披露更新”状态的排队银行达9家,分别为郑州银行、长沙银行、苏州银行、青岛银行、哈尔滨银行、威海市商业银行、青岛农商行、绍兴瑞丰农商行和江苏紫金农商行;西安银行、徽商银行、兰州银行、江苏大丰农商行、厦门银行为“已反馈”状态;厦门农商行和重庆农商行则是“已受理”状态。值得注意的是,2月12日晚间,徽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决定撤回A股发行申请,意味着地方银行IPO候场队伍由16家变为15家。
有资深银行业人士表示,相比发债等“小打小闹”,银行上市才是“硬菜”。不过,由于银行IPO募资规模较大,监管机构一般会对一定时期内包括银行在内的各行业募资规模进行调节,避免对市场形成冲击。
今年是新规“落地年”
银行“花样”融资的背后是急需“补血”的动力。
根据银监会资本新规过渡期安排,到2018年底,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9.5%和8.5%,其他银行在这个基础上分别少一个百分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9%以下,有进一步充实的需要。
“银行最近面临着较大的资本充足率压力,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严监管下对于银行的资本要求提高;其二,根据银监会的安排,2018年各银行需要满足《巴塞尔协议Ⅲ》中对于资本的要求,也就是说今年是银行资本充足率考核的‘落地年’,因此银行采取各种方式‘补血’。”李晓芳表示。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整体来看,银行今年的资金补充压力较大,银行业今年的方向是脱虚入实,但是银行的贷款业务资本扣减水平较高,资本消耗速度过快,导致其资金补充压力加重。
重阳投资分析师谭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金融降杠杆的背景下,央行的MPA考核体系、各金融子行业监管新规持续落地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对资本补充显得特别迫切。银行补充资本有两种方式,内部依靠利润的积累,或者对外发行符合要求的资本工具,比如股票。
目前,银行业利润增速放缓,负债端偏弱的股份制和中小银行依靠内生利润来补充资本的能力减弱,于是更多转向外部融资。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