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时财经

首页 > 理财 > 正文

外媒眼中的中国高铁:彻底颠覆 made in China

为记者量身打造的行业资讯平台

作者 |左嘉玉 编辑| 张子龙

刷新外国人对中国认知的两大神器,除了水果摊头的支付宝,还有高铁。

打开B站,搜索关键词中国高铁,可以看到很多老外们的创作成果,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京沪高铁上一枚硬币从北京开到上海几个小时不会倒。

中国高铁不仅刷新来中国旅游人的老外的认知,也在靠产品走向全球,在“一带一路”政策下,引发国际主流媒体关注。

“对中车来说,好产品就是最好的公关!”中国中车集团新闻发言人张勇坦言,前不久,在北京雁栖湖畔,蓝鲸对中国中车集团新闻发言人张勇进行了专访,谈到了高铁品牌的特殊角色,“企业是外交的先锋,也是国家外交的润滑剂。”张勇指出。

2015年,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于合并形成的轨道交通制造类企业,分别在沪港两地上市,号称“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

中国高铁的全球影响力,首先来自于市场需求,据悉,目前全世界80%的高铁的订单都是来自中国,市场覆盖率全球六大洲、103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中车陆续中标来自阿根廷、印度、土耳其、美国、巴西、马来等国家的订单,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累计中标金额总值达到480亿人民币,占公司海外订单总额的80%以上。

看这样一组数据,全世界有铁路的国家有130个左右,103个国家在使用中国高铁,剩下17%没有引进中国高铁的国家,主要是受战乱、经济紧张等问题所致。

而且,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持续海外发力,公司的城轨业务的海外市场份额也将持续扩大。

在“一带一路”政策下,中国中车的头部产品中国高铁已经变成了亮丽的“中国名片”。

外媒眼中的中国高铁:彻底颠覆 made in China

俄罗斯《独立报》网站1月18日刊登题为《中国用高铁包围世界》的文章称,中国人将于2017年建成为美国波士顿和芝加哥地铁生产列车的工厂。进军美国高技术市场打破了关于亚洲工业品劣质的成见,并使我们可以想象未来中国在全球产业扩张的规模。(2017年3月28日参考消息)

德国《中国之窗》记者彼得·海因茨·缇赫豪尔赞道:“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强,有的领域甚至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

据外媒报道:白俄罗斯的冰雪世界长期困扰着当地人出行,但中车的交通产品却通行无阻。白俄罗斯交通部长访问中车时曾说,在白俄罗斯冰天雪地中,唯一能跑的“动物”就是中车的机车。对此,张勇表示:中国高铁的运营经验可以说举世无双。比如高铁从哈尔滨跑到广州,穿越四季。从新疆跑到上海,地域环节差别很大。对于欧洲国家来说,面积较小,环境大致相同,俄罗斯面积庞大,但地理环境种类单一。中国从南到北温差,地理环境差异巨大,因此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

事实上,高铁也始终是牵动国内媒体的话题,不久前,复兴号发车,就赚足了眼球,当被问及下一阶段中车的计划,张勇表示:接下来,中国中车将着手打造金砖高铁,智能动车组服务于冬奥会,除此之外,可以自动调节适应不同轨道宽度的400公里的跨国联运动车组、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也在研发过程中。

和茅台一样,高铁正成为中国名片

在战狼2里,茅台成为非洲同胞的硬通货,其实,在广大亚非拉地区,中国高铁和茅台酒一样,正在成为响当当的中国名片。

去年世界杯奥运会结束之后,中车收到巴西方面三封“神秘来信”。

第一封是去年的九月份,"巴西的奥组委和里约的地铁公司,给我们发来一封信,知道你们中国在表彰奥运冠军,中国拿了26冠,其实应该27冠,因为你们那个地铁非常专业,保障非常专业。应该设立你们这个金牌,这是一个感谢。"

到过年前两天,中车突然又收到一封来信,中国春节即将来临,客户感谢了一遍,“很懂得中国这个套路了,就是给你拜年。”张勇说。

到今年厦门在金砖峰会,金砖峰会的前一天,客户又来了一封信,我们金砖峰会开了,我们也献一次礼,就是在前两天,就是金砖峰会开幕的前一天,里约的巴西的第一大城市叫圣保罗,跟我们签了一个订单,又买了一批地铁,这是前一批,闭幕当天,巴西的里约地铁公司,又签了一个叫战略合作协议,承诺以后优先从中国买产品。原来,这次是给中国献礼了。

张勇认为:“作为企业,如果你卖的是100元钱的产品,那你就应该提供远超100元的服务。

在张勇看来,除了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体系之外,尊重、融合本土的文化也是中国中车走向海外的重要经验,张勇举了个例子:

“中车在波士顿修铁路时,要经过哈佛大学的查尔斯河。河上有一座100多年的老桥。年代久远,桥梁承重较低,这就要求新的高铁比旧车还要减去16吨的重量。对此,中车决定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研制新的材料以减轻车体重量。再比如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我们的工厂保留了一座百岁老房子,创造了200人的就业岗位,当地人打出‘欢迎中国中车’的标语迎接我们的到来。”

目前,中车的本土化做的相当彻底,从本土化制造、本土化采购、本土化用工、本土化维保到本土化管理,在马来西亚、土耳其、印度等国建立本土化的制造基地,就地招聘和培训当地员工,本土化员工在基地的占比已经超过80%,远期规划的占比将超过95%。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