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时财经

首页 > 期货 > 正文

以史为镜!日俄新印阿五国教训为中国原油期货敲警钟

 编者按:3月26日原油期货正式上市之路越来越近了,在鲜花与掌声背后,我们看到这个期货的新生儿前路并非坦途。

  我国的原油期货市场是否会叫好而不叫座?是否会重蹈1993年原油期货首次上市失败的覆辙?

  在祝福这个期货市场新生儿的同时,也让我们回顾一下,全球那些失败了的原油期货,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及时吸取倒下的海外原油期货交易所的经验教训更为重要。

  请看新浪财经原油系列报道第二篇-《他山之石》

  新浪财经

  原油期货即将上市,在系列报道的第一篇《以中国的名义!原油期货重启意欲何为?》中我们已经深刻的揭示了,原油期货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那么因为它重要,就能够办好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总览原油定价权的转移过程,我们就会知晓,原油期货市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概括来说,原油定价权的转移,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跨国石油公司定价(1900—1973年)、OPEC定价(1973—1986年)和期货定价(1986年至今)。

  第一阶段,1900—1973年。大型国际石油公司代表其母国占据了原油定价的主导地位。利用其母国强大的军事、经济能力与产油国(或殖民地)签订了不平等的租让协议,霸占了世界主要原油生产基地,基本处于自产自销状态。

  (延伸阅读:近期正在积极寻求上市的阿美石油公司就是其中的范例,阿美石油公司全称为: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Arabian American Oil Company>,该公司历史上曾独揽了沙特的石油资源,并租用了沙特2/3的国土和60%的海域。现在虽然该公司以被沙特收归国有,但其名称并未改变。)

  第二阶段,摆脱殖民统治独立起来的石油生产国,通过欧佩克组织(OPEC)利用集体减产、增产的措施,通过控制实际原油生产来影响原油价格。从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OPEC组织形成了事实上的卡尔特集团,不断地控制油价,国际油价处于卖方市场。

  不过,OPEC组织内部并不团结,减产协议几乎未被认真履行。而随着非OPEC产油国石油产量的崛起,全球石油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非OPEC国家拼命地出口石油,享受到了高价的好处,却不愿意承担责任。而给OPEC操纵油价致命一击的就是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无限度的出口原油导致国际油价连创新低,最终迫使沙特主动放弃原油定价权,转而遵循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的定价。

  第三阶段,为1986年至今。随着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全球原油现货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包括生产商、贸易商、出口商,甚至出现没有下游配套设施的石油行业上游经营者。

  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原油期货价格更加接近市场的真实供需状况,从而成为了原油市场的基准价格。

  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美国WTI原油期货和Brent原油期货,这两种产品垄断了全球95%的原油期货交易。

  美国的WTI原油占尽天时地利,由于使用美元结算原油价格,因此美国原油期货天然代表了美元的强弱,因此广受基金经理的喜爱。

  而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从装船单逐渐演化而来,由于该价格代表已经装上油轮随时可以运走的原油价格,因此受到了中东等原油出口国的喜爱。

  时至今日美国WTI原油期货成立已35年,在这35年间日本、新加坡、印度、阿联酋曾先后推出过原油期货,希望争夺原油价格的话语权,但都未能形成有效的影响力。

  那么这些原油期货市场为什么失败呢?这些国家的失败对中国的原油期货又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让我们来逐一分解

  日本(自我阉割型)

  作为美国的小弟,日本政府真切的知道,石油美元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之一,自己玩儿的太大了容易被怀疑“不忠”。所以日本原油期货推出的一开始,就没有争取原油定价权的野心。

  2001年,日本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推出了中东原油期货,交易所声称推出该品种主要是为方便日本国内原油企业规避风险。

  为了避嫌,日本人主动自废武功,没有采用国际通用的“桶”作为交易单位,而是采用了“100千升”(314.5桶)这样奇怪的合约单位,同时采用日元作为计价单位并且只能现金交割不能提实物。

  由于合约设计的先天不足,连日本人自己对这个品种都没有兴趣。国际投资者也是一头雾水,几乎完全没有参与。

  由此可见,日本的原油期货完全是为了规避自身风险而设计,加上21世纪初,日本刚经历过“失去的十年”,日元和经济活力都处于低迷期,2005年之后,TOCOM中东原油期货成交量徘徊不前,活跃程度一再下降,经历着不断衰退。

  日本的困境也显示出了一个问题,石油美元是美国金融霸权最核心的利益,也是最不能容忍他人染指的领域。日本创立这个品种的同时投鼠忌器,无法施展拳脚,导致品种夭折。

  而中国推出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事实上在动摇美元的国际地位,大型国际投资者可能不愿意面临选边站的窘境从而对中国的原油期货保持观望。   

image

  新加坡(小身材,大梦想)

  新加坡发展石化产业是立国根基,新加坡利用交通咽喉要地的便利,大力发展石化工业,大量中东的原油在这里转运、冶炼,销往需求庞大的东南亚和中国。

  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城,炼油能力超140万桶/日,在全球排第15位、亚太地区排第5位。围绕的庞大的石油加工业衍生发展起来的油库、金融业蓬勃发展,新加坡也是原油现货交易的东南亚中心。

  然而即便占据如此之地利,新加坡仍然没能攻克原油期货市场的难关。2002年,新加坡交易所(SGX)推出了中东迪拜原油期货合约,力图建立具有全球定价基准功能的期货产品,但运行两年后宣告停止。

  新交所原油期货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转口贸易中新加坡提供的是服务,并不参与原油供求本身。如果将新加坡作为交割和避险地点,多数原油交易商尚未到达目的地,而保值功能却需要提前结束。

  新加坡的优势是地处航运要地,轮船加油需求旺盛,并且石油精炼产业发达。针对自身特点,新交所调整思路,从原油期货市场退出,转而推广燃料油和精炼油期货,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image

  (图注:新加坡将数个离岛改造成了化工岛,上图为壳牌石油公司占据的新加坡武公岛)

image

  (图注:新加坡武公岛 两座小岛连为一体,为壳牌石油公司炼油、仓储基地。)

  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期货品种和标的物的选择,立足于本地区的需求最为重要,如果期货标的物不适合,则无法避免实体企业缺失的窘境。

  我国是石油进口国,应当更为主动地观察我们的石油卖家想卖什么油,有什么油可以卖,并积极拓展现货市场和其他衍生品市场。

  印度(先天不足后填补  产业齐心活下来)

  2005年2月,印度孟买大宗商品交易所(MCX)推出了迪拜酸性石油原油期货,在亚洲是相对运行效果较好的期货品种。

  印度年进口原油2亿吨,是世界第三大原油消费国,然而印度也曾经长期受到油价剧烈波动和中东产油国价格歧视的影响。

  痛定思痛的印度政府决心推出自己的原油期货品种,改品种使用印度卢比作为计价货币,采用实物交割和现金交割并存的交割方式。

  为了给石油期货开路,印度政府在2002年取消了石油价格管制,并且印度市场并不存在类似“三桶油”的垄断公司。

  印度政府与交易所也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成功地说服了印度主要的石油巨头参与国内原油期货交易。

  虽然印度原油期货成功的实现了国内避险功能,但是在吸引海外投资者方面仍然乏力,远没有形成挑战WTI和布伦特的影响力。分析数据表明,印度的原油期货价格基本是跟随欧美期货市场而动,反向输出的影响力较小。

  这就是因为印度采用其本币计价,并采取了严格的外汇管制,国际投资者一没兴趣,二没办法,印度的原油期货也因此与国际隔离,影响不了国际油价。

  印度的范例对中国的示范效应最为显著,即便是解决了部分资本自由流动问题,如何吸引海外投资者入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主管部门和上期所深入思考。更何况使用人民币计价,美元做保证金的模式存在隐忧。(系列第三篇将重点剖析此问题。)

  印度人取得的局部经验表明,只要中国国内的实体企业积极参与,那么中国的原油期货短期内即便不能影响国际市场价格。也能够给国内的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风险对冲平台。

  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是,谁会在中国的市场中做对冲呢?

  国内的“三桶油”旗下的炼油厂并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很难直接参与到原油期货中来。独立炼厂的产量小,并且普遍存在害怕和“三桶油”做对手盘的心理。

  生产企业更不必讲,实际上除了大庆产的部分原油外,其他国内油田所产的原油质量,都不符合中质原油交割标准。

  更进一步讲,在一个封闭系统内部炼油企业似乎只要按照上级指示照单生产即可,为什么要费心竭力的参与到期货套保市场中来的?

  谁也没法强制要求“三桶油”以及国有航空公司参与到期货市场对冲中来,通过套保化解风险应该是企业自发的行为。

  期货品种上市只需要一天,然而改变石油行业一批人的观念,则可能要花上10年。

  阿联酋(轻歌曼舞好营生 我要去遛骆驼了)

  2007年,阿联酋迪拜商品交易所(DME)推出了阿曼原油期货合约。阿联酋石油产量丰富,开设原油期货是有优势,但是迪拜交易所是NYMEX(纽约商品交易所)参股的,跟美国WTI原油期货本是一家。

  NYMEX“帮助”设计了该原油合约的交易、交割、结算等全部流程。除了主力合约是阿曼原油实物交割的期货合约外,其他11个合约都是与石油相关的金融期货合约,以美元现金结算,成了投机品种,并要求其结算会员必须是NYMEX的会员。

  至此,DME被美国人彻底“搞黄”,成了NYMEX下的傀儡,失去自主性的期货产品。 不过阿联酋自身倒也无所谓,反正我是卖油国,在哪儿卖不是卖啊,能卖掉就成。

image

  (图注:你猜对了,我做个交易所就是玩儿票的。)

  俄罗斯(油多气多资源多 奈何统统不临海)

  俄罗斯为了更好地销售自己的石油,也做了自己的原油交易所RTSSE,上市了URALS(乌拉尔)原油期货合约,以美元计价用卢布结算。作为原油出口大国,俄罗斯意图争取国际市场的原油定价权。然而该品种并不成功,原因主要是首先俄罗斯的产油区并不临海深处内陆,必须要使用管道运输,而买家团体相对固定,比如中国更愿意使用长期供货协议。

  其次俄罗斯国内的金融局势并不稳定,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时好时坏,本币卢布波动也较为剧烈,因此国际投资者很少愿意参与。最后,俄罗斯经济结构较为单一,除了自然资源出口品种较少,投资者不愿意过多的持有俄罗斯卢布。(延伸阅读:俄罗斯做原油期货交易所与俄罗斯铝业的复兴经验有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企业由于长期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完全不知道如何打开产品出口的局面。俄罗斯铝业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虽然产品过硬但是苦于没有销售渠道。这时候俄罗斯铝业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大量的铝锭直接拉到交易所注册成期货仓单,卖出铝期货并要求交割。从而在完全没有销售渠道的情况下,生存了下来。实际上这也是俄罗斯资源出口部门较强大的原因之一,因为并不需要市场营销,只要是有期货交易的地方,拉过去注册仓单并卖出即可。)

  中国(我本将心向明月 奈何明月。。。)

  没错,中国曾经上过原油期货,中国在1993年推出了原油期货合约,是亚洲最早推出原油期货的国家。

  但是因为相关法律及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实际情况是套保的产业客户几乎一个没有,投机参与热情高涨,导致价格暴涨暴跌成为了盲目投机的标的,最终导致政府实行了行政干预,原油由国家统一定价,原油期货也就随之取消。

  原油期货第一次上市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就是,市场不能缺少投机者,但绝不能全是投机者。交易所应该对投机行为进行约束。

  所幸的是,在全面大数据的今天,交易所能够对投资者进行穿透式监管,直接看到每个人的交易记录。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那些“捣乱分子”。

image

  (图注:盲目投机的信条)

       2004年,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了燃料油期货,燃料油期货上市之后,一开始是符合预期的,交易比较频繁,但是随着期货标的品种从发电用油转为船用油,以及燃油税的开征,燃料油期货交易规模迅速萎缩。

  燃油税的实施导致下游企业用油成本猛增,改革前每吨燃料油税费不到150元/吨,改革后猛增到税费850元/吨以上。

  直接的结果就是,企业发现不划算,纷纷将燃料油装置改装为使用天然气。此外因为“三桶油”旗下企业参与度不高,导致市场参与主体不足,燃料油期货逐渐萎缩。

  此次原油期货上市前,充分吸取了燃料油的教训,推出了保税交割制度,从而避免了燃油税问题的影响。

  总结

  总览各国原油期货失败的例子可以发现,一个国际化期货品种的成功与否,能否产生巨大影响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产品设计是否有独特的特点,是否能发挥期货的基础功能,是否能够吸引足够多国际投资者参与都是需要考量的方面。

  •    相较于日本,此次中国原油期货在产品设计上是贴近国际化的,此外背靠中国3000万吨的战略原油储备,我们在实物交割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

  •    中国此次是鼓励国际投资者参与的,并放开了人民币结算,就是为了避免原油期货只活跃在内盘,更多的目的则是辐射往外国发挥影响力。

  此外中国上市原油期货也面临的诸多问题:

  首先,原油期货能否平稳运转,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博弈,从发改委、三桶油、上期所、证监会、央行、外管局等等多方面参与其中,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谁能够居中协调?谁能够充当裁判的角色就是一个问题。上期所和证监会当然可以对个人投资者进行处罚,但如果违规操作的是“三桶油”时又当如何呢?

     其次,相对于新加坡市场,中国虽然给予海外投资者较为宽松的参与条件,甚至多次表态:“对外国投资者没有进行任何的额度或者规模的限制。”然而如何消除海外投资者的戒备心里,引入足够多的海外投资者仍然是一大难题,海外投资者不足将会影响原油期货市场能够对外施加影响力。

   第三,相对于印度市场,中国市场国有企业特点更为明显,一方面表现在各级企业领导更愿意按照指令生产,而不是自主的参与到期货市场套保中来。另一方面,短期内市场缺少即熟悉原油供应又熟悉期货市场的人才,导致上市初期企业套保需求较少,原油期货面临较好不叫座的风险。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对中国的原油期货市场抱有信心,我们看到原油期货的合约设计中已经有意避开了一些“雷区”,国内高层也从制度层面给予了诸多照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整体来看,中国原油期货短期内目标不宜设立太高,定价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谓挑战美元霸权也为时过早。

  在看到了亚洲诸国为争夺原油定价权而撞得头破血流后,我们发现结合自身的能力,中国有潜力成功的做出自己的原油期货品种。

  但是在笔者看来,想要达成长期影响力这样的目标,要想在欧美“垄断”的原油期货市场上站住脚,有六大矛盾必须要想办法处理好,敬请期待原油期货系列报道第三篇《论六大矛盾》。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