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时财经

首页 > 投资 > 正文

银行年报“指证”开发贷不良贷款率上升 多家银行信贷转向“租售并举”

本报记者 张 歆

管中规豹,或许有些以偏概全,但是其信号意义同样难以忽视。虽然目前上市银行和房企的年报披露还处于“正在进行时”,但是部分指标的变化趋势还是值得关注。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结合目前披露出来的上市银行年报和去年中报分析,开发贷资产质量确实承压。此外,多家银行积极响应“租售并举”,并与龙头开发商展开合作,验证开发贷“失宠”的大数据未来或许将进一步增多。

开发贷资产质量承压

截至3月26日,26家上市银行中,仅3家银行披露了2017年年报,其中,2家银行开发贷不良贷款率上升,另1家银行虽然没有披露相关数据,但是开发贷规模和占比“双降”。

平安银行(000001)2017年年报显示,该行对公业务中房地产(000736)业贷款的不良贷款率由2016年年底的0.06%直线上升71个BP,增至0.77%。虽然该项依旧好于大多数其他对公行业贷款质量,但是相关数据的上涨幅度却显示了该行开发贷资产质量下滑较快。

同时,招商银行(600036)2017年年报也显示,该行的房地产业贷款的不良贷款率由2016年年底的1.01%增至1.23%,也就是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上升22个BP。在招商银行各行业对公贷款中,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上升的百分点数位列第二名。

虽然目前仅2家股份制银行披露了开发贷的资产质量,但是结合去年中报来看,上市银行开发贷的资产质量确实有些差强人意。

截至去年中期,共有三家国有大行开发贷不良贷款率超过了1.5%,最高甚至达到了达到了1.76%。彼时,股份制银行的数据要好很多:兴业银行(601166)该项指标仅为0.02%,光大银行(601818)为0.04%,中信银行(601998)为0.09%,浦发银行(600000)为0.27%,招商银行为0.62%(另有部分银行未披露相关数据)。

此外,张家港2017年年报虽然没有披露房地产业的资产质量变化,但是却披露了规模与占比的“双降”:规模由2016年年底的9.77亿元降至去年年底的7.25亿元,占比则由2.72%降至1.93%。

“虽然去年一季度末,各监管部门对于涉房贷款已经进一步收紧,但是由于监管落地需要时间,监管效果反映到数据上自然会有所滞后,因此,涉房贷款下半年的数据很可能比上半年相对严峻一些”,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部分银行对于开发贷的态度不太友好也验证了这一点”。

2月初,某股份制银行暂停受理房地产行业新增授信业务,该银行表示,“关于暂停受理房地产行业新增授信业务,是基于我行贷款结构调整作出的正常经营决策,属于暂时性内部管理措施,不涉及其他。”其余银行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停贷”,但是有银行表示,“涉房授信规模和占比已经比较高,控制一下是有必要的”。

“要租房 到银行”

除了自身资产质量下滑等原因,开发贷“失宠”的另一方面原因与住房市场格局演变有关,而格局变化的推动者正是银行业与地产业的领军企业。

建设银行副行长庞秀生日前在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目前,建行住房租赁平台已累计上线房源12万套,成功出租2.6万套,“今年每个月可以让1万户租客在建行平台发布的房子中拎包入住”。

《证券日报》记者点击建设银行一则相关H5推介发现,其明确提出“要租房 到建行”,该行不仅“有房源”、“有(贷款)产品”,甚至还“有指数”——包括住房价格指数和住房租赁指数,指数成果开放共享。

积极行动的并不仅仅是建设银行。自去年10月末以来,购房人所熟悉的地产圈、银行圈领军企业几乎全部表态响应“租购并举”,为住房租赁市场各参与主体提供全链条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多位银行家表示,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繁荣与发展,是银行业践行十九大“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求的重要抓手。而开发商也坦言,“通过银企合作,共同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能够切实支持企业加大租赁住房开发,有效实现供给端多主体供应。”

事实上,从立项到试点、从土地利用到租房供应、从制度建设到监管跟进、从租购同权到金融创新,各有关部门对于发展租赁住房市场真正是持续发力,并形成了真正的协同。此外,从信贷资金的可获得性、价格等性价比指标来看,住房租赁贷款也秒杀传统涉房贷款。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面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明确政策和监管导向,涉房贷款的总量即便有弹性,但必然有上限。在“租售并举”模式下,银行对于开发贷不愿做加法、甚至于直接做减法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