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成曦/文 7月27日,创业板在持续跌势中绝地反弹,引起市场关注。分析其中原因,首先,上半年安全边际比较高的大盘蓝筹及消费股已经涨了很多,估值已经相对不再便宜,市场在寻找下一个热点。其次,中报信息显示,有几家创业板公司进入到证金持股名单,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市场信心。同时,从创业板本身的基本面来说,估值也进入到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据朝阳永续数据统计,创业板指2017的业绩增速保持在28%,2018年业绩增速为25%。由此,现在2017年预期PE已经下降到30倍以内,加上市场本身对高成长股票估值就会给予一些估值溢价,所以市场认为现在的估值已经在合理区间内了。
反观这两年的调整,则是政策引导和市场风险偏好的共同作用,创业板会逐渐进入业绩与估值的良性互动的通道上来。
首先,前两年创业板估值可以达到80倍到100倍,在估值这么高的情况下,一些上市公司心思并不放在做业绩上,而是套现。所以,监管层看到这种情况,出了很多政策,包括并购重组安排,新发IPO的数量及估值控制,减持新规等,让上市公司短中期内把焦点放在业绩而不是套现上。同时政策兼具灵活性,不会堵死优质创业公司的融资之路。总的来说,是引导创业板上市公司认认真真做业绩,这是一个自上而下、正本清源的过程。
其次,2015年的杠杆资金使得创业板的行情发展有点急功近利。经过两年调整沉淀,不仅释放了创业板的估值风险,更重新调整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预期。上半年资金偏好高股息的蓝筹、增长稳健的消费蓝筹,下半年有可能会找回增长预期稳定、被市场错杀的高成长股。近期,一些创业板权重股的“闪崩”曝露出一定的风险。创业板市场从无到有再到现在的660多家,中间有公司发生风险事件是必然的,市场本来就讲究优胜劣汰。无论是主板,还是中小板都会有风险事件发生。要对这些风险公司有所重视,但不应过度解读。可以通过指数投资,组合投资,降低个股的非系统风险。
此外,创业板绝大多数公司都是不错的,也涌现出了一批不仅在国内行业范围领先,而且在世界范围也是领先的创业公司。按照现有创业板指的100个成份股的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来看,2013-2016分别是182亿、240亿、356亿、528亿元,三年时间翻了近3倍。也实实在在地说明创业板的真实增长。从总市值数据看:创业板指总市值一路上升,现在稳定在20000亿的水平。虽然创业板整体市值下降较多,但是核心部分的创业板指数市值下降并不多,也从侧面说明指数投资在选股方面的有效性。
对于未来创业板投资策略,机构投资者有能力对创业板公司深入研究,从而投资一些未来业绩增长确定、并且估值合理的公司。对那些不是真正做业绩、以讲故事为主的公司,机构投资者要用脚投票,从股价基础上让其失去表现的空间;而个人投资者很难有精力研究创业板公司的基本面,再加上很大一部分创业板公司都属于新产业,业务结构比较复杂。因而这部分投资者可以对创业板进行指数投资。创业板指数本身就通过市值和流动性对创业板公司进行一轮筛选。能进入到指数的公司,绝大部分质地都比较优良,再加上指数投资是一篮子股票,可以分散风险。所以对于个人投资者,使用指数投资或指数基金投资是比较适合的一个方法。
估值回归有利于创业板的长期发展。第一,创业板估值应该是跟真实的业绩增速相匹配。与创业板对标的是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要产生伟大的创业公司,靠做市值、讲故事是不行的,必须从基础做起,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业绩快速有效的增长。第二,估值回归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新发的IPO公司与市场接轨,有利于引导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降低逆向激励,提高IPO公司的供给质量。第三,创业板估值回归给长线投资者带来了非常好的共享机会,长期来看,投资者赚什么钱?一是公司业绩增长的钱,二是业绩增长同时估值提升的钱。估值回归给长期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入市时机,长期投资者的进入更有利于整个创业板块的长期稳定发展。
展望创业板未来,从中期来看,这个点位的估值相对2017、2018年的业绩增速是比较合适的。2014、2015年,创业板里面很多公司做了外延并购,对未来业绩做了三年的承诺。这样,2017年和2018年的业绩增速应该是有一定的保障的。从长期来看,还需要继续观察国内经济结构转变的速度和质量来判断。所以对于创业板的展望,希望未来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进入业绩与估值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洪小棠根据采访整理)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