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 柳絮
在漫画《海贼王》里,马尔科拥一种超强的再生能力,受伤后伤口会自愈,然后重生,被誉为“不死鸟”。然而,在A股市场上,一种股市“不死鸟”也真实存在。
海南大东海旅游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东海A”)自上市以来,因主业经营不善,一直处于亏损与扭亏的恶性循环中。与之相应的,ST、*ST、S*ST、S ST、*ST的帽子,大东海A轮着戴了20年,堪称资本市场上最顽强的“不死鸟”。
不得不说,大东海A的保壳术,运用的真可谓炉火纯青。通过出售资产、债务重组、股东增持的手段,在一次次面临退市的关口“化险为夷”。在连续亏损两年之后,2017年大东海A再次盈利,奇迹般地摘掉*ST的帽子。但是,在自身经营持续承压、重组承诺无法兑现、转型升级陷入困境的一系列难题下,这只“不死鸟”又能飞多远呢?
造假上市, 自带bug拖累业绩
1992年成立的大东海A,乘上了第一批民营企业上市的东风,分别于1996年B股上市和1997年A股上市。自成立至上市前,公司业绩逐年提升。到1996年,业绩达到顶峰,营收1.2亿左右,净利润近6000万。
然而,上市之后,大东海A业绩开始“变脸”,1997年营业收入降至8384万元。而到1998年,其营业收入再次直线下滑至2928万元,净利润则亏损5445万元。
同样一家酒店,短短三年间,从盈利6000万到亏损5000多万,让人瞠目结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公司通过财务造假“处心积虑”上市的手段穿帮了。
1998年,海南省审计厅对大东海A进行了财务审计,认为公司在1993年-1997年间虚增利润。这五年里,母公司净利润总共为1.87亿,税前利润额为2.08亿,但有2.28亿元为虚增利润。简而言之,大东海A在上市前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了。
那么,大东海A财务造假为何未被强制退市呢?要说,大东海A真是A股制度的受益者,因为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2001年才正式开始推行。
但自此以后,大东海A就一直陷入亏损扭亏的恶性循环中,一发不可收拾。从1999年证监会要求披露扣非净利润指标以来,大东海A的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至2016年,直到2017年,才首次实现上市以来的扣非净利润为正。
大东海A这种持续亏损的常态, 除了上述的历史遗留问题之外,其自带bug的属性才是主要原因。
大东海A主营业务是酒店住宿和餐饮服务,其中75%以上的主营收入依靠客房收入。仅仅依靠一家238间客房的单体酒店,不扩建、不定增、不并购、不转型,典型的“吃老本”拖累业绩。
那么,上市之初,大东海A用于扩建南中国大酒店的1.2亿募集资金去哪了呢?这里就不得不提下第一任“坑儿”的大股东—海南大东海旅游中心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东海集团”)。
大东海集团曾以大东海A的资产做抵押、或直接以其名义取得借贷款、占用其募集资金总额的83.99%,共取得的利益近4亿元。1998年,大东海集团因还不起银行贷款,便将大东海A折价抵偿给了农行三亚分行。
此后,大东海A便开启了不断“换爸爸”之路。在历经长城资管、海口食品两任“爸爸”之后,2008年,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罗牛山”)确认海口食品持有的6000 万股股权系代其持有,在完成过户后,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直到现在。
作为中国首家“菜篮子”股份制上市的企业,罗牛山以食品加工、冷链物流及畜牧养殖为主业。为布局旅游项目开发,罗牛山早在2008年就曾承诺,将对大东海A进行资产重组。
但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承诺依旧是一纸“白条”,又一个典型的“坑儿”行为。如果罗牛山继续不兑现承诺,那么这种“随意承诺”的行为,也就伤人十分自损八分了。
可见,大东海A的亏损,不仅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和自身经营受限,更因为后面有个“坑儿”的大股东。
不务正业保壳“续命”
凭财务造假上市的大东海A,持续陷入亏损,但却在每次危机的关口总能“逢凶化吉”。“先天不足”的大东海A是如何通过“后天努力”保壳成功呢? 分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1999年—2013年,大东海A主要通过获取政府补贴、出售资产、债务重组等方式,操纵年度利润,打退市财务性指标的“擦边球”,摘掉了持续戴着的14年的ST帽子。
第二阶段,2015年—2018年2月,大东海A于2017年实现扣非净利润7.79万元,再次摘掉*ST的帽子,力挽狂澜。
一家扣非净利润连年为负,却总能在关键年份扭亏为盈,其财报难免饱受非议,毫无意外地收到了来自监管层的质疑。 对此,大东海A解释称,是通过维护和拓展销售渠道、控制成本费用等方式,增加主营业务收益。
而根据2017年年报显示,非主营业务收入才是大东海A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具体包括债权投资收益和核销长期挂账的应付款项收益。2017年,罗牛山及其全资子公司海南雅安居增持大东海A1057.64万股,耗资约10391万元,使其合计持股由16.89%上升至19.8%,大东海A通过债权投资收益获得80.58万元的投资收益。同时,大东海A核销长期应付款项 201 笔,增加营业外收入130.3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东海A保壳术中,其业绩盈亏存在一个显著的特点:营业外收入成为其衡量当年能否盈利的一个关键因素。盈利年度的营业外收入远高于亏损年度的营业外收入。大东海A2017年实现营业外收入130.38万元,远高于 2016年的6.96万元。
由此可见,大东海A实现扭亏的年份中,有很大程度上仰仗了非主营业务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主营业务亏损的现实。但是,这并非长久之计。公司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将业绩掌控在自己手中,只能说“任重而道远”。
“囚徒困境”何时解
在上述一系列保壳手段的运作下,大东海A又一次尘埃落定,保壳成功。同时,大东海A也宣布清理完毕巨额历史债务。这是否意味着大东海A会迎来新的转折点,从此这只股市“不死鸟”能振翅高飞呢?观察君认为,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是很骨感。
目前国内单体酒店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不仅处于亏损的大环境中,还要受到各类酒店集团和民宿的挤压。1994年上市的新都酒店因运营内外交困,于2017年退市。老牌的华天酒店的扣非净利润从2014年开始连续3年陷入亏损,只能通过政府补助和变卖子公司股权来谋求扭亏。
尽管2017年大东海A营业收入为2790万元,同比增长24.77%,但这一数字与其上市以来的营业收入均值(2678万元)基本持平。从上面的数据也就能发现,大东海A的主营业务并未真正得到改善,主营收入也难实现可持续增长,有可能很快进入新一轮的亏损期。
对于当下陷入运营困境的单体酒店而言,通过转型升级的方式,摆脱当前的困境刻不容缓,大东海A也是如此运作的。早在2007年,罗牛山曾承诺过,积极寻求重组方对大东海A进行资产重组。
然而,直到2017年2月,罗牛山才开始正式筹划重组事项。10年以来,罗牛山的重组承诺一直未兑现,难免让人心生疑问,仅仅是因为未找到合适的重组方这一官方给出的原因吗?
实则是因为罗牛山自身实力不足。数据显示,近年来罗牛山的盈利情况并不十分乐观。2016年,罗牛山净利润仅有7988.14万元,相较于2007年对大东海A做出重组承诺时的净利润3.66亿元而言,下降了近八成。
除了一再延迟重组,罗牛山2月推出的方案也有些走样,由最初承诺的“寻求重组方”变成了出售自家资产。罗牛山计划先是将其所持罗牛山实业有限公司100%股权作价约3亿元转让给大东海A,而罗牛山实业持有三亚农村商业银行6.91%股权。
从持股比例可见,罗牛山实业对三亚农村商业银行无实际经营管理权,无法使大东海A完成转型。可以预见到,这一方案对大东海A的业绩改善效果甚微。
与此同时,大东海A却要支付3亿现金对价,背上沉重负债。仅从大东海A自身情况来看,收购也面临资金问题。2016年大东海A主营业务收入2170.89万元,净利润亏损266.11万元,期末货币资金仅有2721.02万元。以如此微薄的资金实力,意图现金收购估值3亿元的罗牛山实业,着实困难。而在方案本身无法让大东海A实现转型,并且背负债务的同时,罗牛山却预计可从中获得收益4431万元。
观察君推断,罗牛山上述出售资产的手段,有可能只是应付重组承诺,继续控制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左手倒右手”的游戏,而对大东海A的帮助微乎其微。
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大东海A的重组方案并未顺利进行,公司董事会认为其没有足够的债务偿还能力、相关风险无法控制、重组条件欠成熟。罗牛山只能选择再次延期,将重组承诺履行截至期限变更为2019年12月26日。不过这次罗牛山的延期并未如愿,以被股东大会否决而告终。
本来,2017年大东海A的业绩已经有所提升,可惜目前来看,这种趋势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截至目前,罗牛山的重组承诺持续落空,大东海A转型依旧路漫漫。如果大东海A仅仰仗非主营业业务收入,而自身不能转型升级,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面临的囚徒困境。与此同时,随着强监管已经覆盖申请首发上市(IPO)、再融资、资产重组、减持、退市的上市公司全生命周期,上市公司过往一些为保壳,而进行的投机取巧操作将越来越难。在上述内忧外患的困境下,大东海A这只股市“不死鸟”的神话可能随时会破灭。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