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时财经

首页 > 证券 > 正文

东方金钰首度披露清单 逾73亿未到期债务隐忧

信用“黑天鹅”

在高达73.43亿元的未到期债务中,公司还有一笔对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的债务,金额为7.5亿元,占比10.21%。奇怪的是,该笔债务竟然没有任何担保措施。

东方金钰(600086.SH)7月25日晚公告称,公司身处资金密集型行业,受国内宏观资金面收紧影响,部分债务到期尚未清偿。截至当日,公司及子公司到期未清偿债务共计9.16亿元。

此前,其控股股东兴龙实业合计持有42413.29万股已被悉数轮候冻结。不仅如此,公司及子公司部分银行账户也因债务纠纷而被债权人申请冻结,已对公司日常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对此,有机构人士直言,东方金钰此次债务危机不能妥善解决的话,下一步就会轮到公司信用债违约了。

7月18日,联合评级发布评级公告,将东方金钰的长期信用等级由 “AA”下调至“AA-”,评级展望为“负面”,同时将其发行的“17 金钰债”的债项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AA-”。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信用债违约主体数量已创历史新高。2014年以来,共有9家上市公司出现债券违约,其中,神雾环保(300156.SZ)、富贵鸟(01819.HK)、*ST凯迪(000939.SZ)、ST中安(600654.SH)和永泰能源(600157.SH)5家上市公司集中在2018年爆出违约。

7月26日盘后,海富通基金经理助理陆丛凡表示,从近几年上市公司的退市和其他风险事件可以看到,上市公司质量出现明显分化。在经济转型、新老交替的过程中,一些转型期的行业出现债务违约现象的可能性更高。

此外,上市公司对于股东利益如ROE等指标更为看重,部分违约企业对于现金流问题有所忽视也被认为是原因之一。

逾73亿未到期债务清单

7月26日,记者致电东方金钰证券部,但截至发稿公司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不过,另据东方金钰同一天发布的“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工作函回复的公告”中表明,公司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

这也是其首度对外披露公司整体债务清单,包括长江证券、华融系以及建设银行等在内的多家机构或不幸“踩雷”。

截至公告日,除上述到期未清偿的9亿多元债务外,公司更有逾73亿元未到期债务。

其中,在已逾期的9.16亿元债务中,公司对华融(福建自贸试验区)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债务就高达5.85亿元,占比63.86%。

此外,包括长沙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在内的三家银行对东方金钰的逾期债权金额合计达1.1亿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发现,在高达73.43亿元的未到期债务中,公司还有一笔对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的债务,金额为7.5亿元,占比10.21%。

奇怪的是,该笔债务没有任何担保措施,其到期时间为2022年3月17日。同时,长江证券还是公司旗下“17 金钰债”的受托管理人。

公司对外债务额占比超过一成的还有建行深圳分行水贝支行,其债权额亦高达7.6亿元,由上市公司、兴龙实业、实际控制人赵兴龙等多方提供保证担保、房产及土地抵押。

此外,东方金钰债务清单还表明,除上述已逾期的近6亿元债权外,华融系旗下仍有华融控股(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华融国信)对公司的未到期债权金额共计高达9.5亿元,占比高达12.94%。其中,华融国信一笔1.5亿元的债权即将于今年10月14日到期。

截至公告日,东方金钰与下属子公司东方金钰珠宝实业有限公司、孙公司深圳市东方金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之间互保的担保金额合计高达36.75亿元。

当天盘后,深圳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东方金钰情况恐怕凶多吉少。“此外,公司未按合同约定向中海信托支付最新一期利息,且短期债务规模较大,现金类资产变现存在不确定性,融资压力较大。”该负责人直言。

上市系信用债违约创新高

除了东方金钰,7月25日晚间,*ST凯迪亦公告称,因资金周转困难,致使部分到期债务未能清偿。目前逾期债务共计31.71亿元,逾期债务已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29.82%。

在上市企业信用债违约家数创新高背后,前述深圳私募机构负责人认为,其主要因素包括,部分行业整体不景气,企业不可避免地被拖累。当公司抗风险能力弱时,很容易出现业绩持续亏损、经营性现金持续净流出、评级下调、流动性紧张,并最终债务违约的情况。

在该负责人看来,政策冲击导致盈利恶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部分上市企业的主营高度依赖于政府政策,一旦政策发生不利变动,其营收、净利润甚至资产规模不断下降,并由此传导至融资端,流动性枯竭,最终导致违约。

“像*ST凯迪受环保整治的压力影响公司业绩下滑,计提大额减值损失,再融资受阻后,公司信用债出现违约。”对此,该负责人分析指出。

同样,东方金钰曝出债务危机也与企业依赖外部融资快速扩张,并过多地采取短债长投的方式有关。

当天,东方金诚首席债券分析师苏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新增违约企业以民企为主。主要是民企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劣势更易显化。再加上2018年是债券到期和回售高峰年,企业大量债务续作及偿付压力加大。

苏莉预计,在“防风险”居首位基调不变、去杠杆的环境下,下半年信用债违约仍将继续发生。特别是平均违约规模偏高的区域由于违约事件追偿机制的不完善,违约事件可能会继续发酵。届时,不同等级信用债信用分化可能进一步加剧。

陆丛凡也称,虽然下半年政策环境较为宽松,被“错杀”而出现资金流问题的企业或减少,但投资人仍需谨慎着关注企业的经营质量。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